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重要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在旗帜和道路等问题上,要坚定自信,保持战略定力
当代中国已经站在“发展起来”且“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必须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这主要包括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内容。根据讲话精神,我们党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坚定不移地担负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使中国强大起来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新意所在、亮点所在。
这里着重谈谈旗帜和道路问题。在旗帜和道路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特别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重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这一重大论断具有两层基本内涵:一是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的全部实践和理论都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而展开的,这是总框架和大方向。二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自信,既坚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政治保证。在旗帜、道路和方向问题上坚定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是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要旨所在。
二、在理论创新上,既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也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及其阶段性特征,还要基于“四个伟大”实践,给出理论上的新拓展新概括新指导
党的十九大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此,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及其阶段性特征至关重要。在党的理论拓展、理论创新、理论概括等问题上,必须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必须首先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其阶段性特征,可围绕“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来认识和把握。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关于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的论述,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理论成果及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的“四个伟大”论断特别值得关注,更值得我们加强全面准确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还对这“四个伟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阐释:“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些重要论述意味深长、意义深刻,理解起来,应该具有几层内涵:一是“四个伟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二是“四个伟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三是“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拓展、概括的时代、实践基础,是党的创新理论的聚焦点,要围绕“四个伟大”实践拓展党的创新理论,并对党的创新理论作出新概括;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导“四个伟大”实践的鲜活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总之,“四个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之源,是理论概括之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关于理论创新、理论概括的旨向所在。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和踏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
其一,在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上,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这种科学方法论,一是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二是既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阶段性特征,又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二,要具有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关于要“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的论述,值得我们关注。因为我国发展起来的问题要比不发展时候更多更大更具有挑战性,经济社会越发展,遇到的挑战和风险就会越多,越接近成为强国的目标,遇到的挑战和风险也会越多。因此,我们应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其三,要坚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历史任务,并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于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关于科学制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
其四,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作者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 韩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