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将在武汉举行。今日,记者从武汉市获悉,武汉市政府出台《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到2021年底,武汉将全面达到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各项指标,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今年6月,武汉获得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承办权。2021年,该大会将在武汉召开。据悉,这是我国首次获得这一大会承办权。《湿地公约》是致力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间协定,是全球第一部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缔结于1971年,秘书处设在瑞士,至今已有 170个缔约方。自1980年缔约方在意大利首次召开会议以来,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便成为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
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办好2021年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武汉市提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到2021年湿地面积不低于16.24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8.9%以上,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目前,武汉已在开展湿地资源补充调查,对所有湿地数据进行全面整理,摸清湿地类型、面积、分布和生态状况等。武汉提出,实行湿地用途管控,防止破坏湿地生态。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目标管控,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加强执法监管,依法打击破坏湿地生态和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行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和湖泊“三线一路”管理规定。
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重点开展长江、汉江、府河等河流,东湖、南湖、汤逊湖、北湖等湖泊,以及沟港河渠塘等小微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立多种形式的湿地生态保护系统。加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强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对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保护修复,提高湿地保护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相关工作部署,全力推进“四水共治”,强化水资源保护,实施水污染防治,落实“一湖一策”,深化“江湖连通”,加强湖泊、河流岸线生态修复。
健全湿地生态监测与预警管理系统。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健全湿地预警管理系统,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开展湿地野生动植物、水质、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健全湿地保护考核评价机制。各区人民政府对辖区湿地保护工作负主要责任,要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湿地保护成效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湿地资源生态效益评价制度。
武汉大江穿城,百湖密布,湿地资源丰富,号称“百湖之市”“湿地之城”,是我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也是全球同纬度和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地区,自然禀赋优越,生态建设和湿地保护成效显著。统计显示,武汉湿地面积16.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9%,位居内陆副省级城市第一。湿地栖息野生动物41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转载自武汉建设网)